蜜柚黑斑病
又名黑星病、发腐病。我国蜜柚产区均有分布,为害蜜柚的果实、叶片和枝梢,以果实受害最重。
【症状】
此病有两种症状。一是黑斑型,在果面上初呈淡黄色或橙色的斑点,后扩大成圈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或黑褐色大病斑,直径1~3厘米。严重时,多个病斑联合,甚至扩大到整个果面。贮藏期的病果腐烂后瓢囊僵化,是黑色。二是黑星型,在近成熟的果面出现红褐色的圆形小罐,扩大后呈红褐色至鼎褐色,后期边缘稍隆起,红褐色至黑色,中间灰褐色至灰白色,略凹陷,其上生有少量小鼎粒点的分生孢子器。病斑2~3毫米,一个果上可发生数个至数十个病斑,常导致落果。在贮运期间,病害会缴续发生,引致全果腐烂。枝梢和叶片也能受害,其症状与果实的相似。
【病原】
本病的无性阶段为柑果茎点霉菌Phoma ciricarpa McAlpinc,属半知菌亚门,球壳孢目,有性阶段为柑果球座菌 Guignardia citricarpa(McAlpine)Kiehly,属子囊菌亚门。其常见的无性阶段为柑果茎点霉菌Phoma citricarpa MeAlpine。病斑上的小黑点是病原菌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,黑色,扁球形,分生孢子器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,一种为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单胞,无色,另一种为圆形,短杆状,两端略大,单胞,无色。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分生孢子器里。病菌的发育温度为15~38℃,适宜温度为25℃。
【发生规律】
在病枝叶和病果上越冬的假囊壳和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源,在地面的病落叶中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则是初侵染源的主要菌源。次年春季当温度、湿度适宜时,子囊果内和分生孢子器内各自释放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,借风、雨和昆虫传播,散落在幼果,嫩叶上,发展成菌丝体,菌丝体侵入后,潜育期长达3 ~12个月,至果实和叶片近成熟时才呈现症状。广东、福建,四川,病菌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,在7月底至9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。病原具有与炭疽病菌相类似的两个特性,一是寄生性较弱,二是潜伏侵染。此病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病重,阿热的天气尤甚;7年以上的中,老龄树发病较多:栽培管理粗放、树势衰弱、种植密度大的果园发病较重;橘类和一部分柑类较感病,而橙类发病较少。
【防治方法】
(1)农业措施加强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力;冬季剪除病枝病叶,将落叶、落果收集烧毁,减少菌源。(2)化学防治在谢花后半个月内开始喷药保护幼果,每隔10~15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在果实膨大期的7~8月,每月喷杀菌剂1~2次。药剂选用: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苯醚甲环唑药剂的10%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~1200倍液、10%世鹰水剂1500~2000倍液,80%喷克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80%大生M-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53.8%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等多种杀菌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