蜜柚脂点黄斑病

又称黄斑病、脂斑病、褐色小圆星病等。全国蜜柚产区均有发生。

【症状】

由于感染时期、寄主组织发育阶段以及寄主的生理状态差异,可分为:</p> <p>(1)脂点黄斑型发病初期叶背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小点,半透明,后扩展为大小不一的黄斑,在叶背出现疱疹状淡黄色突起的小粒点,几个或十几个群生在一起,随着叶片长大,病斑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。病斑相对应的叶片正面亦可见到不规则的黄斑,边缘不明显。主要发生在春梢叶片上,常引起大量落叶。<br />(2)褐色小圆星型发病初期在叶片正、背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,随后稍扩大,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,病斑边缘凸起、色深,中间凹陷、色稍淡,再后变成灰白色,并在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。多发生在秋梢叶片上。</p> <p>(3)混合型是在同一张叶片上发生脂点黄斑型的病斑,又有褐色小圆星型病斑,表现在夏梢叶片上。</p> <p>(4)果上症状病斑常发生在向阳的果实上,仅侵染外果皮,初期症状为疱疹状污黄色小突粒,随病斑不断扩展和老化,点粒颜色变深,从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,形成1~2厘米的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。

【病原】

病原为蜜柚球腔菌Mycosphaerella citri Whiteside 侵染所致,属于子囊菌亚门,座囊菌目,座囊菌科,球腔菌属。其无性阶段有两种:一是蜜柚灰色疣丝孢菌 Stenella citri-grisea(Fisher)Sivanesan,属子囊菌亚门,疣丝孢属;二是叶点霉 Phyllosticta Sp.属半知菌亚门,叶点霉属。

【发生规律】

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叶中越冬。第二年春气温回升到20℃以上时,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子囊孢子,借风雨等传播。子囊孢子萌发后并不立即侵入叶片,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伸长发育成表生菌丝,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入叶片,经2~4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。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~35℃,适宜温度为25~30℃。5~6月温暖多雨,最有利子囊孢子的形成、释放和传播,是发病的高峰期。以橘类、蕉柑感病较重,甜橙、温州蜜柑等品种较轻。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会加重发病。在广东每年6~7月是侵染的主要季节,发病的高峰期在9~10月。

【防治方法】

1)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,增施有机肥,采用配方施肥,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力;冬季清园结合修剪,剪除严重发病枝条,疏通郁闭部位,使果园通透性良好,扫除地上落叶,集中烧毁,以减少初侵染源。</p> <p>(2)化学防治结果树在谢花2/3时、未结果树在春梢叶片展开后,喷布第一次药剂,隔20天后喷第二次药,30天后再喷药1次,共2~3次。可选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 800 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~700倍液。也可在梅雨之前2~3天喷第一次药剂,隔1个月左右再喷一次多菌灵和百菌清混合剂(按6:4的比例混配)600~800 倍液,亦可选用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53.8%可杀得干悬浮剂900~1000倍液或20%龙克菌(噻菌銅)悬浮剂500倍液。

Loading...